40-50

br />   看看这两个词放一起合适吗。

  但细数下来。

  每年大赚一笔的制糖作坊。

  以及大宗油菜籽买卖,再加上常年细水长流的菜籽油售卖。

  这些发展让安丘县与众不同。

  没看到人家道路都修了?甚至连最好的农具都用上,就连匪贼也被挡在门外。

  所以现在的安丘县,就是富裕地方。

  谁能想到一个举人出身的县令,竟有如此才能。

  那问题来了,安丘县,或者说纪楚推行的棉花,真的差吗?

  真是富贵之家不可用吗?

  估计关于棉花的争论还会继续。

  但安丘沾桥,以及其他七个县早就做准备了。

  州城这边还在考试时,几个地方便在分今年的棉花籽。

  主要是沾桥安丘,以及阳顺三县来分。

  其他四地先在官田试种,要看看产量,以及种植方法。

  毕竟直接推行开,大概是不成的。

  但说起来,他们这几个地方,棉花不能多种,油菜却种得极好。

  估计也是看到安丘县的经验,所以开始推行。

  这样反倒不错,因为纪楚手里的棉籽实在太少了。

  去年官田剩下的棉籽,以及从下面收购加起来,也不过三千来斤。

  按照现在的情况,顶多种三千亩地。

  安丘如今六千多户,沾桥九千多,阳顺也有五千多。

  就算去掉不想种不能种的人家,那也不够分的。

  最后勉勉强强,但凡想种棉花的,每户分的三四两种子,大约能种两分到三分地。

  第一年大范围的种,还是谨慎点好。

  而且占用各家田地也不算多,不耽误他们轮耕其他农作物。

  阳顺县实在没想到,孔师爷本以为,他们只能得到安丘沾桥两地剩下的,所以做好少种的准备。

  实际上分棉籽时,纪县令还把他们考虑上,分得尽量公平。

  纪楚的意思是:“阳顺县百姓既然愿意,那肯定要支持,否则会寒了他们的心。”

  他推广棉花并不指望当几个地方的百姓挣钱,是保命用的,自然越多人种越好。

  不过除此之外,纪楚单独留了二十斤棉籽,跟蜂蜜一起,送到常备军那里。

  这并非因为常备军愿意卖淘汰的马匹给他们,那马匹明码标记,纪楚没有占便宜,而且说好的送些糖去,也填补了人情。

  纪楚送给常备军棉籽,完全出于对军队的考虑。

  冬日里,普通百姓还能窝在家里。

  可将士们却不成。

  特别是巡逻的将士,那北风一吹,整个人都能刮透了。

  倘若军中能有御寒衣物,对他们来说会非常好。

  当初他请求常备军帮忙训练乡兵,大约知道军中会答应,却没想到答应得那样爽快。

  派来的黄总旗还是本事高强的忠义汉子,训练有素不说,对百姓的损失真心实意心痛。

  若军中的人不是心向百姓,是不会派这样的人过来的。

  前段时间还提醒他,说要注意匪贼抢不东西狗急跳墙,甚至在预备出骑兵相助。

  这样的边关将士,让纪楚如何不感动。

  所以这些棉籽,是他替百姓们给的,感谢他们守卫边境。

  想来,再等棉花种得多一些,将士们说不定还能分到棉衣呢。

  只不过在这之前,周大人的名声是别想洗白了。

  好在周大人对此看得很开,跟他来往书信里还在调侃。

  这也是没办法。

  如今种下的是非洲棉,种植范围有限。

  适应范围更广的亚洲棉还没见踪迹,或许就在某个角落等待发掘?

  其他先不说,那棉籽以及棉衣送到军中,不用多说,已经让常备军的将士们知道好处。

  别看现在都四月份了。

  可东西好不好,实不实用,他们最明白。

  同棉籽一起送去的,自然还有白花妹成书的《棉花要术》。

  而送过来的东西,除了纪楚买下的三匹骏马之外,竟然又多给了一匹。

  其中意思不用多说。

  双方虽未交谈,却明白纪楚的想法,并表示感谢。

  多出来的马匹让纪楚有些为难。

  不过想了想后:“送给白婆婆。”

  需要托人情才能购买的好马,送给白婆婆?!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