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团圆》
第180章 《团圆》
余切和韩力对视,韩力朝他挑了挑眉毛:
你猜的没错,就是咱大陆来的。
冻柠茶是一种在港地,特别受体力劳动者喜爱的饮料,因其在夏天清凉爽口,而且可以补充盐分。津门来的男人说:“你当我不想?货柜里足足有四十度!”
他摸出皱巴巴的工资袋,牛皮纸被汗水洇出深色纹,“这个月往家里多寄了五十……“
余切明白了,哦,原来是南下打工挣钱的。
接着,女的忽然用上了粤语:“五十块钱购买几只润手霜?我的手被颜料染上,痒的要死,烂了也不一定赔钱。”
而后话锋一转,变得很温柔:“你应该像我一样说白话,学不会白话,永远只能去搬货!上个月茶餐厅招人,我和几个人一齐去面试,老板听见有人说‘雷侯’说得像‘聋猴’,笑得叉烧都抖在案板上!”
男的无奈道:“我知道该学白话,可我学不会白话。当初你说港地满地黄金!实际是这么样吗?”
女的就劝说:“只要你学会了白话,再学一点英语,学一门技术,一切都能好起来,我们就能在港地立足了。”
“那要到猴年马月?太难了,真是太难了……”
这对情侣一边吵,一边离开。
余切心想,这不是《甜蜜蜜》里面的剧情吗?
来港地打拼的大陆男女,花光了自己的青春,最后在十多年后,发现当初不来也能过的不错,好似落得一场空,人间的一切荒唐尽在于此。
韩力说:“余老师,你猜猜,他们两个能不能修成正果?”
这题我会!
“女的讲白话,看样子已经应聘上了服务生,而男的却不肯学,一直做苦力,这么下去当然要出问题。”
“你猜对了!”韩力深深的叹气,“我来港地这些年,已经看了许多这种事情。女人们好像多一个选择,还有嫁人一条路,男的却只能使劲闯,最后都遍体鳞伤了,还不如那会儿凑合过。”
余切深以为然:“她年轻有所不知,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斯蒂芬·茨威格!”彭燕激动道:“这是他的名句,写在《断头皇后》里面的!余老师,你不愧是个作家。”
这个彭燕知识面挺广啊!
被这一对情侣打岔,新化社的采访时间不大够了,草草再问了几个问题结束。
余切回酒店写《甜蜜蜜》这一篇小说,一下午弄了个开头出来,《甜蜜蜜》的故事结构和《出路》挺相似,都横跨了几个年代的大事件,最后给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到底是留,还是离开。
男女主最终都没有在港地定居,大陆经济得到发展后,女主成了带陆客游玩纽约的导游,而男主则做了厨师,做了许多年的鸡扒饭,最后两人在异国街头重逢,身边是邓丽君的歌声《甜蜜蜜》。
这代表两岸三地华人的共同情感连接。
作协目前的行政goat王濛一直认为,余切的小说缺点就是“太大,人物都太传奇太牛逼”,终于他能写几个小人物颠沛流离的故事了。
这故事的同名电影是年度全球十大佳片,国产影史的里程碑作品。各种意象和伏笔令人头皮发麻,剧本完成度极高。
唯一的bug是,片中的“邓丽君歌声”在这时用去小说并不妥当,查良庸本人和武侠小说也许可以替代这个意象,然而余切却不想这么做。
也有些涉及灰黑的元素,余切全改成了华人富商。
最后,他选择了苏轼的《水调歌头》,以共同度过的中秋佳节作为替代意向,小说题目自然也变成了《团圆》。
小说出炉,访问团和新化社结交的几个同志,先后看过。
女同志彭燕看罢后便流出了眼泪:“你的故事里面说的是团圆,实际他们到了最后一刻才团圆,这上面的大事情……大陆经济腾飞,两岸三地关系得到缓和,大家自由的探亲访友……代表了你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历史上,正是彭燕和邓丽君本人结交,并且上报得到许可后,邀请邓丽君来大陆演出。
可惜因种种原因并未完成。
韩力看完后惊呆了,他肯定想起了当时那一对大陆情侣。
“你就因为在茶餐厅看到了一次吵架,就写了一篇小说出来?还这么好,这么完整?”
他激动的不行:“这里面有多少寓意?小军始终带着津门麻花,李翘卖羊城年糕失败,说明大陆移民在港地的文化消化不良。”
“整个小说没有出现一个‘爱’字,却用一个穿越时空的苏氏《水调歌头》,将所有的情感喷薄出来!”
他伸出大拇指,抛出仨字:“写得好!”
通过传真,余切又发给《十月》刊的张守任。这老头一整天看完,煞有其事的写了审稿报告,然后在小说组搞投票,全票通过。
再之后,轻飘飘给余切发来俩字:“发来!”
也有聪明人,察觉到小说似乎可以用查良庸啊,如果余切写一篇小说,内里称赞查良庸,查良庸又怎么会纠缠着不放呢?
“不行。”
余切的答案就这。
&em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