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指尖星砂,掌中乾坤:李圣的氦三革
第343章 指尖星砂,掌中乾坤:李圣的氦三革命与超凡火种
李响搭建完“烛龙”射电望远镜阵列之后,直播就结束了。
但是全球的热议并未停止,有不少人猜测,接下来李响会干嘛呢?
总不可能花了八个小时飞上去,然后一个小时不到完工,就往家里赶吧?
好歹要在上面喝杯咖啡,看看星星吧?
不得不说,地球上有高人,或者说聪明人不少。
这不,大漂亮国NASA内部召开了机密会议,推演李响接下来的行动。
会议中,一名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资深教授就说道:“在月球的两极永久阴影区,存在大量的固态水冰,那里的氦三浓度极其之高,结合中国未公开的《氦-3开采白皮书》,推测其将建立同位素分离厂——噢,上帝,他该不会想手搓核聚变燃料棒吧?”
不得不说,这人真猜对了。
李响确实要手搓氦三棒。
当然,只是初步开采,具体的,等带回地球,自有姜采儿团队接手,开始进行“工业化”“应用端”的研究。
他这次上来出公差,也有受姜采儿之托,上来挖掘氦三的原因在内。
氦三是世界上主要大国垂涎已久的位于月球上的主要资源之一,这是一种自1988年以来就已知可用于核聚变的同位素。
它最大的优势,就是非常稳定,而且清洁无辐射,是可控核聚变的理想燃料。
而氦3在地球上储量非常之稀少,主要是因为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阻隔了大部分太阳风,而一个星球的氦三的主要来源就是太阳风。
月球表面无大气层,蕴藏的氦3储量足有数百万吨。25公斤氦3聚变释放的能量就可为美国提供一年的电力需求。
如果将月球上的氦3全部开采出来,用于发电,那么它至少可以满足全人类2000年的电力需求。
当然,氦3还有其他用途,不仅仅是发电。
但有了氦3,即便没有阳光,地球人类至少也能支撑个一两千年无需为能源担忧。
植物生长需进行光合作用,现代农业早已攻克了用人工光源代替自然光的课题,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理论,亦经过无数次实践,证明切实可行。
在空间站等极端环境中,人工光源是实现植物生长和氧气再生的关键技术。
大概的原理就是:光合作用中,植物吸收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而植物对光的吸收主要集中在蓝光(约450nm)和红光(约650nm)波段,而绿光(约550nm)则相对不被吸收。
人工光源就是通过模拟这些特定波长的光,为植物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
氦3并非深埋于地底,而是主要分布在月球的表层,深度不超过几米,主要富集在含有钛铁矿的月壤中。
月壤的钛铁矿颗粒表面,覆盖非晶玻璃层,内部形成直径5-25纳米的氦气泡,而月球两极永久阴影区(水冰共存区域)氦-3浓度更高。
钛铁矿是一种具有弱磁性的矿物,可以通过磁筛选的方法和其他月壤分离,然后通过高压冲击波或超声波粉碎玻璃层,常温释放氦气泡;再用纳米级气体捕集膜捕获氦-3,纯度可达99.9%。
这种工艺是中国提出的机械破碎法,能耗仅为传统高温法的1/20,适合月球原位开采。
另外,美国也有Interlune方案,为低温烘焙法,但停留于PPT。中国可是上来月球好几次了,已经采集过月壤样本,进行过小型试验。
李响来到月球南极,氦3富集带,他施展地脉感知能力,闭目探查了片刻,随后,土系异能施展,月壤表层,太阳风粒子沉积层,灰白尘埃之中,泛起无数的幽蓝光点……
数万道纳米级灵力丝穿透月壤,精准捕获氦-3原子。
李响心念一动,尝试着催动了“星陨流砂!”
大量的氦-3朝他指尖“云涌”而来,数秒之后,一颗钻石般璀璨的蓝色液滴就出现在眼前。
李响看着这颗漂亮的“液态钻石”一阵发呆,我去,还真的可以?
要知道,他来之前,姜采儿给他科普过,氦-3这种气体有个特性,不管温度有多低,它永远是气态。
但是,现在,李响用之前领悟的“星陨流砂”,居然就将氦-3给压缩到了液体。而且密度十分之高。
他的星陨流砂可以将百吨级的黄砂压缩成芝麻大小,此刻小试牛刀,将氦-3给压缩成液态也就不足为奇了。甚至,李响觉得,如果他愿意,多耗点时间,估计可以将氦-3压缩成固态晶体。
这种手段,绝对超出目前地球科技的认知。
另外就是,氦-3在极低温下呈现超流态,是凝聚态物理的重要研究对象。
而以地球科技目前的水平,想大规模开采月球上的氦-3,十分之艰难,成本非常高昂,但对李响,唾手可得。
他精神抖擞,大量采矿,用了七天七夜的时间,采集了大约36吨氦-3,压缩成液体,也没有占用多少空间。
而装载这些氦-3液体的容器,则是他现场取材,以钛铁矿为原料,用“晶金武装”凝练的钛合金罐,形制参考油罐车的罐子。
不是手搓燃料棒,而是手搓大罐子,也算是粗大版的棒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