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归家

  蒙爷的葬礼,冷冷清清。

  怀安村的人对其不说恨之入骨,起码也是路过骂上几句,主动祭拜的少之又少。

  反倒是宋启山带着家里人,来祭拜了一番。

  一把老骨头了,还要为村里人的利益跑来跑去,结果把自个儿的性命折腾没了。

  偏偏无人念他的好,只觉得是他使坏,让人少得了银子。

  “拓儿,当记得此番劝人种瓜,反成失火之患的道理。”宋启山叮嘱着。

  尚且年幼的宋承拓,看着孤零零躺在木板上的蒙爷尸首,点了点头。

  之后,附近几个村子便把田契交了过来,由宋念守拿去县衙报备,更改为庄契。

  新上任没多久的县令曲景程,对这件事很上心。

  来时其父曾交代过,于临安县任职,有无功绩,无伤大雅。

  但对宋家,要足够客气。

  不管吏部郎中温修文,还是荣安城守备宋念丰,都有资格让那位户部郎中保持尊重。

  曲景程虽是官宦弟子,却很懂的分寸,更晓得拓展人脉的重要性。

  试问朝中官员,哪个不是蛛网连接,盘根错节。

  不过宋家的财力,也着实让曲景程感到吃惊。

  一个村子少说也有七八百亩良田,三个村子加一起,两千多亩还是有的。

  一亩良田十四两银子,两千多亩,便是三万多两白银。

  若是秋谷城的大老爷拿出三万两银子,倒不算太惊人。

  可一个庄主也能拿的出来,让曲景程意识到,宋家远比自己想象中更厉害些。

  当然了,即便这些年在宋念守的操持下,各个产业都赚了不少银子。

  三万多两掏出来,依然很有压力。

  同时兼并三个比自家庄子还要大的村落,知晓这件事的人,都觉得宋家疯了。

  银子倒是小事,朝廷赋税那么重。

  你搞这么多地,劳心费神,未必能多赚几个子。

  如柳家庄那位柳庄主,更对家人坦言,宋家这是没经验。

  摊子铺那么大,早晚要出事的。

  待一系列的流程走完,宋念守拿着还热乎的庄契离开县衙。

  曲景程站在县衙门口,望着神秀少年背影。

  旁边从京都调任来的师爷,低声道:“这宋家倒有点实力,可惜小户人家出身,突然成了暴发户,未必能走多远。”

  曲景程嗯了声,道:“理是这个理,但终归有个五品守备照应着,不至于垮的太厉害。该给的面子还是要给,莫要多事。”

  师爷道:“说起来,赋税年年增加,想卖地的农户到处都是。老爷不是说,今年可能还会再提三成?在下以为,怕会激起民怨沸腾,到时候给大人带来麻烦。”

  曲景程面皮白净,身姿挺拔,哪怕不穿官服,也能看出大户人家的底子。

  他笑了笑,道:“不过一些有饭吃就能安然睡下的贱民罢了,纵然有些民怨又能如何,难不成还敢造反吗。”

  师爷犹豫着,想说也不是没可能。

  历朝历代,都有苛税猛于虎,导致民变起义的例子。

  按理说当朝天子新登基十多年,正是励精图治的时候。

  现在又不打仗,为何这赋税越来越重呢?

  可他只是个师爷,哪怕曾为二甲进士又能如何,还要靠曲家搏一个未来的。

  有些话只能心里想想,却不敢说。

  说了,便是大逆不道。

  回庄途中的宋念守,同样低头看着手里的庄契,心中稍有疑惑。

  都知道父亲爱田,可这爱的也太过火了。

  三万多两银子,宋家积蓄可谓十去七八。

  虽说田产从六百多亩,一下增加到了三千亩左右,算是个大地主了。

  但想要回本,不知何年何月。

  还有三个村子的人口,不是说把地租给他们就完事了。

  既然并入宋家庄,一切都由宋家负责。

  “看来得找些能帮上手的人,或者提拔几个干练的上来了,只靠我一个人,可没那么多精力。”宋念守心里想着。

  第一选择,自然是最先投靠的李家,然后才是许家,马家这些。

  把这几家的人都快速想了一遍,初步拟定了人选,宋念守便想着回了家,和父亲商量商量。

  至此,宋家才算真正有了点家族的样子,而非简单的地主之家。

  来到庄头,宋念守的脚步一顿。

  只见一男二女,另有两名幼儿牵着抱着,正站在那块两米多高的石碑前说些什么。

  其中一男一女气息强大,最少也在武道第八境以上,宋念守下意识警惕起来。

  这么偏远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